為了完成老師出的作業:「設法改變世界,並採取行動。」故事的主角崔佛構思了「讓愛傳出去」的方法:一個人不要求回報幫助三個人,然後那三個人再個別幫助三個人,如此一來,不用多久就能使上萬人受惠。年僅十多歲的他也將之付諸實踐,幫助無家可歸的吸毒流浪漢、幫助同學不再受到霸凌,還有幫助媽媽走出家暴的陰影……。
我認為他十分勇敢,也許是因為年紀還小,不懂得顧慮太多,可是有些時候正因為「認為已經是大人」的我們顧慮太多而錯失了許多改變的機會。他單純地希望媽媽能過得幸福,而不計較新對象是跟自己的老師,光從這點來看就可以發現「大人」與「小孩」之間思維的不同。
「習慣原本生活的人,不容易改變;就算現狀很糟,也很難改變;他們還是放棄了,他們一放棄,每個人就……大家都是輸家。」我認同崔佛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這段話。我覺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改變世界,首先,我們必須懂得付出,相信不管再怎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比安於現狀來得好。我們無法預知設法改變的未來結果會是怎樣的情形,但我們其實也很清楚,若不改變,人生可能就只會是一團糟。對未知的前方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我們沒理由放棄。
目前分類:大学.学習.記録 (14)
- Mar 17 Sun 2013 16:48
《Pay It Forward 讓愛傳出去》心得
- Jan 13 Sun 2013 19:33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讀後心得
人們活在世上隨時都面臨著選擇,做與不做,決定結果往往就在一瞬間。
我們也一定有產生疑惑的時候:什麼是該做的?怎樣的抉擇才能合乎大眾社會的道德標準?《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這本書即提供我們多面向思考的機會,也提出了實用的「五個人生準則」:不要傷害人、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要愛人。很巧的是,這些準則在上「教育人員專業倫理」課時老師都有提過,我們也常常在課堂上探討這些問題。
我想「不傷害」確實是最基本的待人處事之道,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只要做出傷害的行為都是不對的,我想這應該就是校園零體罰的出發點之一吧!「讓事情更好」這點,我遇過各個朋友的看法都不盡相同,有些人確實會想辦法讓事情變成更好的狀況,有些人則表示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即可。雖然做好份內的事很重要,但若我們只是自掃門前雪、不願意為彼此多付出一些心力,這樣社會是不會進步的,想讓社會氣氛變好一定要憑藉大家的努力才能達到。
- Dec 23 Sun 2012 12:35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2.13
這個星期討論的是「利益衝突迴避」。
相關條款名稱是《公職人員利益迴避條款》,所以老師是在其規範範圍內。
老師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應注意,對於家長人士「異常」饋贈送禮都要婉拒,主動爭取或被動獲得的行為都得禁止。之前看的電影《老師你好》就描述了「紅包文化」:家長送錢到學校,老師就會對特定的學生特別照顧,而且送愈多錢的待遇就愈好。這樣的不合理差別待遇非常不當,被學生知道了對他們也會產生負面的想法,進而比較誰家比較富有。金錢並不能代表什麼,教育的價值無法由金錢去衡量取決,這樣的人生觀是很奇怪的。
- Dec 19 Wed 2012 01:14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2.06
今天討論的議題是「教育中立」: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或宗教信仰從事宣傳,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宗教活動。
看到這些條例讓我想起以前國小、國中、高中,一些學校所辦的大型典禮幾乎都會有議員來送花致意、上台講幾句祝福之語。當時我就覺得哪裡怪怪的,雖然那些議員並沒有表明說「請支持我」,我們學生也還不能投票,但就是有「哪種顏色的人來學校,就代表學校是偏向哪種顏色」的意思,總覺得不太妥當。
你是否支持「教育中立」?
- Dec 02 Sun 2012 20:52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1.22
老師說:「教育的影響力奠基於師生關係。」
我自己也這麼認為,如果老師是個很親切又很願意跟學生說話的人,師生間有了信任,那我有問題就不會猶豫到底該不該問,就算自認是個蠢問題也不會害怕被罵或是不好意思,即使是自己不甚喜歡的科目也會因為看在老師的「面子」上多少用點心去讀。
國中三年雖然我為了去補習班爸媽必須多花不少錢,可是補習班的老師都很願意回答我的問題,而且他們不像學校的老師要面對那麼多學生,所以我問起問題並不會感到不好意思。真要說的話,那三年幾乎每天都待在補習班讀書的日子我過得很充實,英文的文法基礎也是在那裡打起來的。不過撇開問問題不談,好親近的老師上起課來我也比較喜歡,像是我國中的地理老師,我好喜歡她上的地理課,全部只有地理課我是過得最開心的,雖然整體看來都不錯,但我就是地理成績最好,也最願意花時間在上面。
- Dec 02 Sun 2012 18:14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1.15
我覺得隱私權在校園內是很難處理的事情,就姓別隱私權來說,年紀較小的學生基本上愛玩又不是很懂事,雖然是小孩,但男女之間不同的地方仍然無法不重視,舉止太超過甚至可能演變為司法案件。性別教育應該從小就開始做起,升上國中、高中,男女不同的地方又更明顯,容易造成的問題也會隨之增加。
我想起以前國中的時候班上就發生過:一位男同學跟一位女同學,他們兩個算是朋友,平常的關係還不錯。可是有一天那個女生哭了,班上的氣氛很奇怪,不清楚狀況的我向其他人問了原因,那個男生似乎是因為某些人起鬨,覺得好玩而去摸了那個女生的胸部,結果做得太過火了。我忘記當時班導師怎麼處理,不過事後那個男生有一直道歉,幾天過後大家也像往常一樣在教室相處。雖然事件最後是平息了,可是我對於那些犯錯的人至今仍沒有太多好感。
老師跟學生的相處也很深奧,到底怎樣的作為才不會侵犯到學生的隱私呢?不能當眾指名道姓公布成績,偷翻書包、偷看私人物品本來就是不對的行為。可是我本身就有一次切身之痛的經歷:國小大概是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帶了一張我很喜歡的專輯到學校跟同學分享,可是上完體育課後,那張專輯就從我的位置上消失了!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跟老師說,可是老師並沒有多做表示,之後上課也沒有提起,雖然我心中有懷疑的對象,但無憑無據我也不好說什麼,而這件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 Nov 20 Tue 2012 00:51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1.08
照南國小的「七朵花」事件已經引起騷動一陣子,對於那七位老師的行事作風,我覺得他們有些太過直接與衝動,即使有再多的不滿與見解,面對上司的態度一旦不佳的話立足點就不穩了,這點不管從事任何工作都一樣,況且他們跟校長爭執的畫面真的很不協調。學校需要改進的地方本來就該有人提出來,不過方法與途徑也須多加注意,以免犧牲了自己的權益又無法解決根本之處,重要的是傳到學生的眼裡對他們一定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整體校園氣氛會很糟糕。
從以前我媽媽就對電視劇上「打耳光」的戲碼很反感,總是跟我們說臉代表人的尊嚴,這樣一巴掌打下去不只使人尊嚴盡失,若不小心造成耳朵的障礙怎麼辦?現在校園幾乎都實施零體罰的政策,我很少看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體罰,即使有也比較傾向勞動服務的性質。使用暴力就是不對的行為,其中包括生理、心理和認知(價值觀)上的傷害,既然身為老師就更不能帶頭當壞示範。
教育理念影響說出口的話。每位老師的教育理念不盡相同,但經過仔細斟酌確定不會造成學生嚴重負面的情緒即可。話雖然不能說得太重,可是有時候適當的重話也是可以使學生受到震撼後而成長的。
- Nov 11 Sun 2012 16:01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2012.11.01
「老師應該無條件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這邊指的應該是「心態上」平等。老師不應該對特定的幾位學生抱持偏見,因為老師在想什麼、做什麼,學生們其實都看得出來,心靈上也可能受到傷害,老師的行事作風對學生的影響力很大。站在我當學生的角度來看,我不認為我遇過的老師都有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至少在「行動上」不是。
「行動上」的公平也有分兩種:一種是齊頭式平等,另一種是立足點平等,我覺得大部分的老師都做到了立足點平等。每位學生都有他自己成長的步伐,而老師的工作即是協助學生成長。要確實做到公平這件事本來就很困難,人難免會有各自的私心及立場。可是如果已經下決心走教師路線,那就得時常提醒自己別忘記這點很重要。
- Oct 28 Sun 2012 19:12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0.18
「教育就是用生命帶生命。」
這位杜老師真的很有教育熱誠,他能把自己從教學中和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動回饋給學生以及社會,我覺得他很厲害。還有,「教」與「不教」之間確實很難拿捏。我們都明白跌倒受傷後自己的體會才最深,不過要耐著性子面對小孩子可能會跌倒大哭的畫面,或是可能會讓學生體驗失敗的心情實在不容易。
可是有些事情是自己得到後果了才會覺得痛,就像以前在讀國高中的時候,老師和學長姐都是千交代萬交代「不用功讀書以後肯定會後悔」,大部分的學生(包括我),都不會著實身體力行。書擺在眼前要讀不讀的,直到成績出來才知道當初自己懶惰所導致的結果有多麼嚴重。
- Oct 21 Sun 2012 15:58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0.11
老師上課一開始先點出之前奧運的比賽照片,一位卡達的女性桌球選手全身都包得緊緊的,然後問我們:「卡達是不是一個進步的國家?」看了資料,卡達的經濟比台灣好上兩倍,因為他們是產石油的國家。
可是經濟好就能代表進步嗎?我們台灣女性走在路上喜歡穿短袖短褲都無所謂,卡達的女性卻都得規定穿著打扮。如果把人權也訂為評估是否為進步國家的標準之一,那卡達應該是無法通過的吧?
把人權範圍縮小:兒童的權利是什麼?今天我們討論的就是這個議題。
- Oct 14 Sun 2012 15:35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10.04
最近行政院有計畫修改教師在校的時數:「學生在校,老師就要在校。」
我個人認為,老師如果沒有課就離開學校去從事運動以外的奢侈休閒活動不太妥當,與其花時間在假日能做到的事情上,還不如平時多花些時間來準備課程、幫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就曾因為找不到班導師而困擾過,當時我就想,老師不是不能離開學校,而是在離開前請先留張紙條擺在自己的桌上告知幾點會回來、或是當天不會再回來之類的訊息,否則學生很多時候想請老師簽文件都沒有辦法。
老師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管理不好,那要學生如何適當地表達就更加困難,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控管:覺察→管理→表達
- Sep 30 Sun 2012 19:24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09.27
老師今天開始上課是先介紹他昨天去台北參加的一個活動:「2012親子天下國際教育論壇」,網址是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study/index.aspx。而讓孩子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夠「為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有品質的生命),其中的幾樣方法是帶他們接受新事物和多樣文化,還有讓他們多看書和參觀展覽等。
我本身是一個滿喜歡參觀藝術展覽的人,雖然對於每幅畫作想表達的領略程度不高,不過我很享受那種走在展區、站在作品前欣賞的氛圍。也許跟住在台北有關係吧?只要有資金與時間和朋友約了即可行動,基本上交通很方便。今年的暑假結束前夕我才跟朋友一起去中正紀念堂參觀達利展呢!
稍後老師提到的一點我從前倒是沒有認真思考過:「太難的課題,學生很難理解便會失去學習的興致,然而太簡單的課題也會令學生感到枯燥無比。」事實真是如此嗎?好像有一點吧。
- Sep 27 Thu 2012 00:07
教育人員專業倫理 2012.09.20
大家合力排了ㄇ字型的座位,氣氛就像是在開討論會一樣,開始上課後,老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教師節快到了,你會想感謝哪位老師?」,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思考起來還真需要些許時間呢!我自認是一個很尊重老師、於課堂上即使再累也不會隨便趴下來呼呼大睡、也不會私下和同學聊天的學生。可是從小到大遇見的老師有那麼多,聽了那麼多老師的課,真要挑出誠心想感謝的卻不滿二十位……無奈真的很想引用陳之藩老師的文章:「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至於那些我有想過要表達感謝的老師,名字就容我不列出來了。
接下來另一個討論點是:「可否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好老師圖像?」我遲疑了一陣子,腦中有許多想法卻很難具體描述出來,結果只默默寫出「笑笑的」和「認真的」,轉頭和身旁一位英文系三年級的同學稍稍討論後,才發現他寫出不少剛剛在我腦中打轉無法組織的詞句,像是「親和力」、「易溝通」、「會傾聽學生的想法」還有「關心學生」等,想想這果然是經驗值的差距嗎?(笑)